東京殘疾人奧運會圓滿結束,香港隊今屆共奪兩銀三銅,雖然這是1988年以來首次沒有取得金牌,但關注度卻是史無前例的高。
這很大程度是因為今屆殘奧,香港首次有電視台播放賽事,筆者也透過電視轉播,對殘奧加深了不少認識,同時想到自己作為喜歡欣賞體育項目的觀眾,過去對殘疾運動員的關注卻相當貧乏。
也因為關注程度倍增,今屆殘奧在坊間亦有不少迴響,在此分享幾則個人印象頗為難忘的事情。
.
【延伸閱讀】致一直堅持的香港運動員—— TeamHK 插畫特展
.
「殘奧」名稱的爭議
.
首先是有關「殘奧」的名稱。開幕之初,有網民覺得「殘」字帶有貶義,認為應該跟隨台灣的譯法,改稱「帕運/奧」(Paralympics),輪椅羽毛球代表陳浩源接受訪問時的回應,讓筆者印象深刻。
「其實我哋都叫自己做殘疾人士,大家覺得個殘字好 negative,本身係冇negative㗎,因為我哋本身身軀佢就係有殘缺,但係我哋唔係殘廢。」

.
多少四肢健全的人,身體不殘卻從沒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,簡稱「廢」。所以,殘疾並非負面,重點是「殘而不廢」。
看著這些殘疾運動員落力比賽,即使身體有所缺陷,仍然用他們的方式競逐,比起健全運動員的奧運選手,殘疾運動員其實更加值得我們的掌聲。
像埃及乒乓球運動員伊巴謙哈馬托(Ibrahim Hamadtou)因一次火車意外失去雙手,被兒時玩伴睇死永遠無法打到乒乓球,結果他用口持球拍,用腳拋球發球,示範乒乓波都唔一定要有手打。

這位被稱為「不可能先生」的選手,更曾奪得非洲錦標賽亞軍,相當厲害。
沒有雙手,依然可打乒乓球,完全顛覆大眾對這項運動的認知,這種突破既有框架的想像,筆者在觀看殘奧的過程中,感受特別深刻。
因為身體上的缺陷,有些選手轉為用腳射箭;有些選手失去上肢,游出的時間卻比正常人還要快;有些項目因應運動員的缺陷,改以另一種方式進行(例如排球是坐著打)...
所以,重點不是做不做到,而是想做的決心有多大。這種想法,也可體現在人生的大部份事情之上。
看到鏡頭前的他們認真落力,自己好像也找不到偷懶的理由。四肢健全不做點運動,真的會成為陳浩源口中的「廢」呢!
.
殘奧選手應否與健全運動員「同工同酬」?
.
然而,香港殘疾運動員所得的獎金(金牌80萬、銀牌40萬、銅牌20萬),比起健全運動員(金牌500萬、銀牌250萬、銅牌125萬)仍有一段距離。雖然今屆獎金有所提升,但始終未能與殘疾人運動員付出的努力成正比。
今屆奪得一銀一銅的硬地滾球名將梁育榮,坦言希望將來有朝能夠睇齊:「獎金差距對我來說一直很有感受,銀碼實在相距太遠,但我們與健全代表其實一樣付出所有努力。」

關於這點,最近正在戲院上映、以蘇樺偉為藍本的電影《媽媽的神奇小子》裡,也曾觸及。
電影不只一次提到,相對正規奧運,殘奧是如何的不受重視。
其中一幕,蘇媽在傳媒的鏡頭面前,大聲質問為何殘奧金牌所得的獎金,遠遠不如李麗珊奧運奪金所得,這種「同工不同酬」的待遇,也令人印象特別深刻。

【延伸閱讀】《媽媽的神奇小子》——為何多麼艱苦,都要全力以赴?
.
希望在今屆殘奧的熱潮過後,殘疾運動員之後的待遇能更受重視,也期望經過東奧與殘奧的賽事,看過香港運動員的精彩表現,能讓更多市民持續支持他們,有關方面也能為他們提供更完善的資源配套,讓各選手將來為港隊爭逐更好的成績。
.
PATREON會員限定文章:
【訪問重溫】支持港隊殘疾運動員:梁育榮——世上無難事,滾出豐盛人生
【訪問重溫】支持港隊殘疾運動員:余翠怡——殘障運動員的身分,見識更廣闊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