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如「邊一個發明了返工」般,看到這個歌名,確實也有點好奇,「邊一個發明了Encore」?又或者應該說,Encore文化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?
以這首歌作為演唱會的結尾,也屬自然不過的事。
據填詞的黃偉文分享,這首歌原本的名稱,其實是《在暑假最後一天哭泣的小孩》,與林家謙親述的兒時小故事有關,後來改成現在這個歌名,也有向My Little Airport原曲致敬之意。
Klook.com
無論是哪個版本,核心主題都是講述那個不捨得好事完結的人,分別只在於表達的方式。
以演唱會的「Encore」環節作為比喻,縱然眼前就只得這些時間,但Encore帶來的餘情未了,那種繼續下去刻意蹉跎的餘韻,那怕只有一分鐘的拖延,彷彿都因時間停頓而被拉長。
【2022廣東歌】林海峰《蛋撻》:來約定重聚某天見,蛋撻香不變
.

即使完場後各散東西,但留住散場前最美好的火花,記得當下擁有過的一切,這種感覺,或許與城內各種聚散離合也有相近之處。
聽林家謙的新歌,那些來自「Encore」比喻的引申,亦令筆者想起某套很喜歡的日劇《人生補時》。

劇集由不同的單元故事組成,將生命結束的最後階段,比喻為足球場上的「補時」,讓逝者在這人生補時裡,完成有所遺憾的事情,然後笑著離開這個世界。
劇集裡的人生補時,跟演唱會裡的「Encore」,其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從出生的一瞬間開始,到停止呼吸前的一刻為止,沿途會遇上很多人,有緣分的會留下來成為朋友,或戀人,或終身伴侶,彼此分享快樂,分擔煩憂。
然而,說到最後,每個人到頭來也只是個個體,身邊很多東西終究留不住,會有走到盡頭的一天。

每次的分離,可能都會帶來傷感,然而每次累積的傷感,卻又讓我們漸漸學會跟孤獨相處的方法,再等待迎接下次會為我們帶來傷感的散聚,不斷的如此循環,直到自己某天離開這個世界,成為了別人傷感的源頭。
既然沒有人能夠阻止生命終結的期限,倒不如好好利用生存在世的時間,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,畢竟世上就算真有「人生補時」的話,時間也不會足夠得彌補各種遺憾。
「和你深信 叫安歌 會安歌 保管好這團火
就算此時離了座 定有一個未來 能伴著過」
.
將上述概念融合林家謙的新歌,兩者同樣是講求不帶遺憾地離場,但個人覺得彼此之間的最大差別,是「Encore」帶點主動積極性,觀眾是不想散席而希望延續時間;「人生補時」則多少有點被動,延續的時間只是被賦予的,始終沒有人能確切數算自己可以活多久。

將興奮澎湃的心情推到最後,好好保存離場時的熱鬧高興。離場了,無法相見更加多,聽到最後這一句歌詞,內心竟不自覺地泛起,這次說再見後,他朝路上再相見的思緒。
關於這首歌,話說最近有另一平台,覺得可以從廣東歌的角度,讓外國人了解/學習廣東話,自覺這個想法也很不錯,所以就開始了這個讓外國人「聽廣東歌學粵語」的系列。

其實筆者貢獻不多,純粹提供個人心水廣東歌,粵語拼音與英文解說都是由 @kingkongcantonese 翻譯,第一首歌找來林家謙的《邊一個發明了ENCORE》,除了因為演唱會進行得如火如荼外,感覺以一首包含英文歌詞與歌名的廣東歌打頭陣,似乎更容易令外語人士有所共鳴。
希望大家也會多多支持這個系列,與這位用心經營的版主(IG:kingkongcantonese)呢!
.
【延伸閱讀】《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──香港樂壇變奏》

期望在下一個廣東歌盛世之前,陳嘉銘、吳子瑜、海邊欄著寫的這本書,記錄了2010年後的香港樂壇,經歷過怎樣的日子,才回到很多人再次擁抱廣東歌與香港歌手的時刻 ──從社會背景開始,由大娛樂家至小眾歌手,由創作人至唱作人,由抗疫談到追星,以此作為備忘。
.
《邊一個發明了ENCORE》
作曲:林家謙
填詞:黃偉文
編曲:林家謙、何秉舜
監製:林家謙、何秉舜
.
🙇♂ 歡迎追蹤訂閱,支持內容製作
👉FB:講樂·過路人|
👉IG:cantokid1412|
👉Patreon:過路人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