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坐在九展Star Hall場館,欣賞per se成軍十周年的音樂會,想起這是自己在半年之內,第三次入場看他們的現場演出,感覺頗為神奇。
有趣的是,三次都在不同場地,其一是與黃妍在麥花臣舉行的「詩的吶喊」音樂會;其二是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的KKBOX風雲榜,per se是取得其中一個取得「年度風雲歌手」獎項的單位;第三次就是這次的《deca dance》十周年音樂會。

【現場手記】黃妍 x per se 詩的吶喊音樂會:天光塌下前,少說話多唱歌
.
在台下看著per se的演出,感覺能夠以獨立歌手的身份,走到第十個年頭,本身已經不容易,最近還自組公司,更難得的是,他們本身亦為情侶,沿途能與對方經歷如此種種,仍然繼續一起做音樂,一起走人生的路,感覺很不簡單。
也不知道為何在聽歌的時候,腦海忽爾會閃過這些感覺,隨之想起自己當初為會開始留意per se的音樂。
說來慚愧,雖然這裡是個寫本地樂壇的平台,但筆者所聽的廣東歌,可能沒有大家想像般多。至少幾年前還是這樣子。

.
認識per se的音樂,其實源自幾年前的工作需要,當時被安排寫個關於他們的訪問,為免兩手空空,之前自然要做點功課,於是看回per se曾經做過的訪問,也聽回per se推出過的歌曲,那是筆者真正第一次接觸per se的音樂,也知道了他們樂隊名稱的含意。
往後幾年,per se的音樂愈來愈被大眾認識,他們繼續唱英文歌之餘,也開始嘗試唱廣東歌,自己點播per se歌曲的頻率因此愈來愈多。
其中他們推出的第四張專輯《Ripples, reflections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》,筆者寫文的時候經常都會點播,老實說也沒甚麼確切的原因,但感覺聽這些歌比較容易進入狀態,然後當播完整張大碟,大概又會知道過了四十五分鐘。

都是些比較日常的事情,但這次在聽per se音樂會的時候,偶爾都會在腦中閃過這些畫面,可能與音樂會的「十周年」亦有點關係。(笑)
也想起這幾年,從其他認識的人口中,聽到提及過的「per se moment」。
例如有位朋友說過,家裡經常都會聽到per se的歌曲,因為另一半是他們的樂迷,喜歡不斷循環播放per se的歌曲。(居然還在現場遇上XD)
又記得有次聽到身邊人說,對其治療師播放的某首歌曲很有印象,因為一聽就知道是per se的曲風(那首歌是《孤獨之塔》)。
又例如有位朋友是per se歌迷,當看到筆者之前分享訪問他們新歌的文章後,笑說為何事前不跟他講聲。

.
如果這位朋友這刻仍在香港的話,其實應該會找他入場,欣賞這次per se成軍十周年的音樂會。
在這十年間,城內城外變化不少,像筆者的朋友般,本是per se歌迷但此刻已離開香港的,說不定也大有人在。
可能是這個原因,令筆者覺得兩位歌者經過十年光景,仍然共同為著per se的組合而努力,是一件美好且難得的事情,至少證明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,有些東西仍不會改變。
在首晚的Encore環節,per se選唱了《天空塌下前》,以及他們的第一首歌《Generation Loss》。不很熟悉這首歌曲,也不清楚這是否他們慣常會唱的歌,但能夠將成軍後的第一首歌,搬到更大的表演舞台,以更豐富的編曲呈現予樂迷,這種感覺很美好,也像有種「初心」的象徵。

.
說了一大堆與音樂會好像不太相關的事,不過十周年的概念,本來就是從一點一滴累積而成,就像新碟與音樂會的「末日」主題,其實也很宏觀,難以單靠幾首歌或幾晚的演出,就能完整呈現。
不知道per se實際是從甚麼時候開始,確定想以「末日」作為十周年的主題,但從他們過往的歌曲與專輯所見,講的也是關於時間,關於期限,關於生存,關於意義。
連隨想起筆者寫過的幾篇per se訪問標題:「為期限重新定義」、「當我們每天都只有24小時」等,感覺都像是一步一步構建著「末日」這個主題。

.
經過這兩晚的演出,這個「末日」主題或許也會暫且打個休止符。
想到幾天前看過方皓玟與RubberBand的音樂會,其中方皓玟所唱的《HW1》,最後這兩句歌詞,或許也很適合為這篇不知能否算是觀後感的文章作結:「明日世界終結後/走或留?」
【2022廣東歌】方皓玟《HW1》:明日世界終結後,走或留?

.
喜歡內容或想支持更多,可點按以下連結追蹤/訂閱,讓本人繼續經營這小小藝文平台,感謝各位
👉FB:講樂·過路人|
👉IG:cantokid1412|
👉Patreon:過路人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