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兇手,沒有槍戰,沒有典型的警匪片格局,2018年在香港上映的《逆向誘拐》,以本地電影少有的推理片作為賣點,是導演黃浩然繼《點對點》後的新作,話題不局限於推理猜謎,也談世代之爭與香港這個城市。
相隔三年,社會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,我城的命運早已成為國際議題,以電影與紀錄片的角度來看香港,也是不少海外觀眾了解我城的途徑。

現居大阪的電影導演林家威,更在日本主辦「香港獨立電影節」(2021年香港インディペンデント映画祭),港產片《逆向誘拐》也被選作其中一套播放的電影,六月開始在大阪、京都和名古屋均有場次,讓當地觀眾也可欣賞到這部電影!
.
.
改編自港產推理作家的港產片
上映之時,共看過兩次《逆向誘拐》。第一次是因為工作關係看優先場,不過當時錯過了頭幾分鐘的劇情,所以待電影正式上映,決定入場完整地再看一次,也更明白了英文戲名「Napping Kid」的用意。

對於這部電影,無論是網絡上的評語,抑或身邊朋友的想法,都來得有點好壞參半,而且評論頗為極端,例如A很喜歡戲裡的香港情懷;B卻說劇情很多犯駁位,C對電影的理念很有共鳴;D卻有感結局草草收尾,諸如此類。
然而對筆者而言,這些評論都不曾影響入場意欲,因為個人很喜歡導演黃浩然的首部作品《點對點》,所以自從《逆向誘拐》定了映期,就已將此片列入年度必看的港產片。

至於電影本身,單是純港產推理片這一點,已經很值得入場。電影改編自推理小說,也許會令不少觀眾有種「原著來自日本作家」的想法,然而《逆向誘拐》的作家文善,實際上是移民到加拿大生活的香港人。
年前文善更憑這部作品,榮獲「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」,也是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海外會員,是繼陳浩基的另一港產推理小說作家代表,作品更被翻譯成日文。

作為推理片種,《逆向誘拐》並非要觀眾猜誰是兇手,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背後動機為何,而這又是另一值得入場的因素。你會選擇繼續坐以待斃做個裝睡的人,還是踏出嘗試改變的第一步?
透過一場19萬的假勒索案,除了突顯長輩與年輕人的兩代之爭,也帶出「改變要從坐言起行開始」的訊息,而能夠帶來改變和抗衡制定的,就是「科技」這把雙面刃。

.
【延伸閱讀】黃耀明《身外情》: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
.
過份著跡的「燒腦推理遊戲」
那麼電影是否如宣傳句所言,是個「燒腦推理遊戲」呢?個人對此有點保留,更有感「燒腦」這個詞語,或會為觀眾帶來反效果,畢竟要找到比電影更懸疑和錯綜複雜的故事也非困難。
而且,電影的某些情節,也讓筆者感覺交代得有點著跡,例如反覆playback的對白、片尾總結案情的「十部曲」、不停轉換的「Day X」等,似乎都是無須「燒腦」就能理解到的東西。

導演曾在訪問說過,因為最初的版本讓人難以理解,電影的剪接方法經過大幅修改,所以筆者也明白導演想將門檻調低的用意,不過既然電影開宗明義是「燒腦」,留白一點說不定會有更好效果。在這方面,個人較為喜歡導演前作《點對點》的處理。
至於演員,不少配角如王敏德、葛民輝、曾江的出現都令人感到驚喜,而邵仲衡和蘇麗珊的選角也確實不錯,尤其後者很能演到那份夾雜可愛、聰明、裝無辜...簡單來說就是「唔聲唔聲食埋你都唔知」的感覺。
蘇麗珊與吳肇軒這對拍檔,於新戲《逆向誘拐》再結片緣,拍攝期正好緊接兩人的成名作、黃修平指導的港產片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,戲裡戲外自然默契十足。

不過當角色再非演繹純真無邪的學生,蘇麗珊曾在訪問裡表示,當中反差對她是很大的挑戰。
「很多導演找我都是飾演學生,反而今次接下的新角色心思慎密,會利用身邊的人去達到目的,也很清楚自己要做些甚麼,才可改變社會現狀。我也擔心拿捏不到角色的神髓,唯有不停在拍攝過程煩著導演請教。」
【延伸閱讀】逆向誘拐:推理以外 誘發世代之爭
另一位要提的演員是楊秉基。有看過其劇場演出的朋友,應該都感受過他的感染力和喜劇感,雖然這只是他首次演出電影,但足以令觀眾留下印象,惟略嫌其懶音較多,在大銀幕播放起來有點突兀。

.
延續前作《點對點》的緣分
電影上映期間,幕前幕後團隊都不停到各大戲院謝票,更試過謝票謝到凌晨兩點,筆者欣賞的場次,剛好也迎來團隊的謝票活動,其中一位現場觀眾問到電影裡的配樂,也很值得在此分享。
跟上次《點對點》一樣,導演黃浩然再次負責所有電影歌曲的填詞,包括找來Dear Jane〈壞〉、I Love You Boyz〈妖魔鬼怪〉、張紋嘉〈老.情歌〉等歌手獻唱,並由導演一一解說為何找來這些歌手。
「Crystal(張紋嘉)本身已經很熟,I Love You Boyz則古靈精怪,很適合唱那首《妖魔鬼怪》,而Dear Jane的Jackal是我中學師弟,在學校活動也不時碰上,這是我找Dear Jane的原因之一。」
雖然《逆向誘拐》在劇情上沒有承接《點對點》的故事,但在人腳上卻透視著導演的班底成員。除了主唱電影插曲的張紋嘉,以及在戲裡翻唱《差一點我們會飛》的顏培珊,計上主演的邵仲衡和張雪芹,和這次客串演出的陳豪和邵音音,隱隱也有著《點對點》的氣息呢!

除此以外,在《逆向誘拐》最後一幕出現的袁文傑,同樣是因為參加過《點對點》的導賞團,所以認識了導演本人,繼而在《逆》裡客串一角,也像延續了《點對點》的緣分。
也許有部分觀眾都像筆者般,入場看《逆向誘拐》的其中一個原因,源自導演黃浩然的前作《點對點》。

對於當年《點對點》的票房,居然只得不足50萬,筆者一直都覺得數字反映不了電影的質素,《點對點》值得有更高的票房。
然而當《逆向誘拐》的演員陣容變得更強,宣傳也更頻密,以為票房會更理想;然而上映不足一周,卻已被院商安排「天地場」放映,還是沒能搶佔太多理想的場次。
直到電影上映三周後,《逆向誘拐》的票房才終於比前作翻一翻,勉強突破100萬。正如編劇之一的陳詠燊所說,港產片是一場一場打回來的,首周票房直接影響之後的場次。

不知道「四年磨一劍」的導演,下部新作甚麼時候上映,筆者希望能夠延續每部導演新作都前往戲院欣賞的「傳統」,也期待電影能獲得更多觀眾購票入場支持吧。
.
支持創作,追蹤訂閱Patreon:https://bit.ly/2RIBZP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