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MIRROR成員舉行演唱會的這個星期,筆者的社交平台幾乎每日都被洗版。為他們贏得應有掌聲,並重振本地樂壇感到鼓舞之餘,也為愈來愈受歡迎的他們,身處大紅人的風眼位而心有顧慮。
這篇文章,綜合了筆者從MIRROR的演唱會開賣,到他們出席《Chill Club頒獎禮》,以及完成九展演唱會後的一點想法。
在此除了談談香港流行文化的時代交替,也從要成為「亞洲第一」的這份志氣,想到背後存在的市場考慮,以及隨著MIRROR愈來愈受歡迎,將來有可能出現的一些矛盾位,在此稍作分享。
.
🎧 講樂PODCAST:〈離別的規矩〉聽後感/評EDAN跳唱新歌/小克填詞押韻試驗/Chill Club頒獎禮雜談
👉Apple:https://apple.co/38WsBnf
👉Spotify:https://spoti.fi/3rOu5qf
👉Patreon:https://bit.ly/3JVldVK
.
香港流行文化的時代交替
尤記得在全城割蓆陳奕迅的那個早上,剛好也是MIRROR成員演唱會的賣飛日子。
當昔日的樂壇中流砥柱,落得被網民唾棄的下場,這隊成軍兩年的當紅偶像組合,演唱會門票卻在15分鐘已火速售罄。

同日發生的這兩件事,當然只屬偶然的巧合,但如此強烈的反差,卻隱隱有種世代交替的感覺。
一直覺得,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,香港竟然會再掀起新一輪的追星潮,實在有夠神奇魔幻;令這件事情更加不真實的地方是,備受追捧的並非日韓明星,而是香港歌手/男團。
當城市日漸崩壞時,這種現象,卻又好像時光倒流般,帶大家回到那個追星年代,回到香港流行文化仍能輸出海外的盛世。

老實說,筆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並不特別強,往往跟時下的潮流慢了半拍(甚或幾拍),也確實花了一點時間,接受本地偶像組合的冒起。
每當遇到這些內心掙扎時,就會想起森美於年初的叱咤頒獎禮,頒發「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」給姜濤時,在舞台上所說的一席話。
「當你覺得意外時,係咪要諗一諗,會唔會係你唔熟悉呢個世界呢?」
於是,開始更認真地去聽MIRROR成員的歌。蒙著嘴說愛你、E先生連環不幸事件、神隊友、迴光物語...聽著聽著,原來也不乏自己喜歡的曲目。
.
早前NOW新聞台播放的《經緯線》,兩個BTS少女粉絲接受訪問時,認同廣東歌作為香港本身的文化之餘,還說「最近都興返聽廣東歌」,聽罷有種莫名的感動。本地樂壇復現小陽春,很多歌手無法做到的事情,MIRROR成員與他們的幕後團隊,卻做到了。
.
「亞洲第一」的志氣,與背後的市場考慮
在為MIRROR成員得到他們應有的掌聲,以及本地樂壇似有復甦之勢,感到欣喜和鼓舞的同時,對於這隊愈來愈受歡迎的組合,身處香港這個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下,又不免心有顧慮,在此稍作分享。
記得姜濤在《Chill Club頒獎典禮》的得獎感言,曾經說過:「我哋呢班後生仔或者香港歌手,一定可以再次變成亞洲第一」。

擲地有聲的說辭,無論是否他的粉絲,其實也很值得記存,這句說話,筆者偶爾也會拿來提點自己。
喜歡姜濤的朋友,固然可以學習偶像的志氣。要再次成為「亞洲第一」,肯定不會是件容易事,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作為粉絲,正好以此提醒自己,凡事無須妄自菲薄,無須未開始就大撥冷水,偶像就是最好的示範,沒有試過,點知得唔得?
至於討厭姜濤的朋友,除了當個神憎鬼厭的haters,何不拿出比他更大的志氣,讓大家都知道閣下所擁戴的,是個怎樣的信念,彼此再光明正大battle一番?

能夠相信自己的能力,努力實現自己想做的事,朝向自己想要達到的高度,不會動輒就輕言放棄埋怨,或許這亦是對偶像的最大應援。
這句說話,筆者偶爾也會拿來提點自己,對於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,或者希望達成的某些願景,都要嘗試相信自己的能力,別要那麼輕言就放棄。
誠然,這種志氣是很值得表揚的,個人對此說法也很推崇。然而,心有顧慮的,也正是「亞洲第一」背後所代表的,是否將無可避免地要包括國內市場呢?
.
【講樂.廣東歌】姜濤《Dear My Friend,》:關於歌名的那個逗號

最近就有些離地的政界人士,建議MIRROR成員(與ERROR)北上發展,參加甚麼《天天向上》、《乘風破浪的哥哥》的綜藝節目,開拓並發展大中華巿場,同時推廣香港文化。
此刻,我們暫且可以將它當成笑話,AK被傳媒問及時的回覆也很得體,但隨著MIRROR愈來愈紅,粉絲群眾愈來愈廣大,類似這種「北望神州」的建議,將來幾乎必然會再出現。
.
浩浩蕩蕩,踏進聽歌不止聽音樂的新世紀
不太知道有多少喜歡MIRROR的歌迷,會希望他們的偶像發展國內市場。或許有人會覺得,聽首歌姐,唔使下下都講政治。
只是在今時今日的香港,尤其在公義得不到彰顯的社會,消遣娛樂,有時也無可避免地變得「立場先行」,否則曾經代表香港一整代人的陳奕迅,也不會落得被網民離棄的收場。
也不太知道MIRROR成員的影響力,是否大得足以將社會兩大陣營的人,凝聚起來。坦白說,筆者也很希望香港能夠出現這種偶像/藝人,然而面對當前各走極端的社會環境,幾可肯定這全然是個不可能的任務。

當香港市場與國內市場不可兼得時,MIRROR成員未來會如何應對?花姐跟幕後團隊又會怎樣拆招?在宣傳及推廣的層面上,團隊又會如何衡量國內市場呢?這幾點,未來都很值得繼續跟進。
另一個心有顧慮的地方,是隨著MIRROR成員愈來愈紅,接拍的廣告品牌愈來愈多時,這又勢將無可避免地,拉扯到良心消費的話題之上。
好像之前姜濤與MIRROR成員接拍的麥當勞廣告,「全民急口令」與「大姜的愛」很受市民歡迎,有趣的是,麥當勞卻曾被某些網民聲討,說因為它的中資背景而要罷食。或許大眾對麥當勞的討厭程度,跟「放棄一整代年輕人」美心集團相比,尚有一大段距離,所以事情沒有帶來甚麼負面影響。

然而,這卻讓筆者想到,在可見的將來,這種矛盾與對立面是存在的。假設,只是假設,萬一將來有MIRROR成員接拍了被網民極力抵制的品牌廣告,兩者之間,粉絲會如何抉擇?
事實上,在爆發社會運動之前,姜濤就曾是「茶木」的代言人,而「茶木」後來也成為不少網民抵制的食店之一。
如果這一切都被放到兩年後的今天,箇中又會產生甚麼微妙的變化呢?
難得MIRROR成員為香港人提供了久違的娛樂,筆者自然不希望這些事情發生,倘若真的出現類似情況,屆時輿論會有著怎樣的走向,也是無人能料。
.
願MIRROR成員們,繼續做值得香港人支持的男團
唯一可以預期的是,隨著MIRROR成員愈來愈受歡迎,他們不找政治,政治自會找上他們,例如早前就曾有醫生提議,政府可邀請姜濤公開呼籲接種疫苗,以其高企的人氣鼓勵大眾作實質行動。
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,這條路該如何走下去,又該怎樣在有限的空間下表態,同樣值得團隊的深思。
尤其來到2021年,在這個聽歌不再單純只是聽音樂的時代,MIRROR對香港人所代表的意義,以至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力,都遠比當初想像的還要大。
好像早前就有新聞報導,提到身在獄中的何桂藍,聽到MIRROR推出的新歌《WARRIOR》,「還押以嚟,第一次喊,喊到收唔到聲」。
看一看歌詞,原來出自林若寧的手筆。
「難成為習慣做一隻棋 行動都顧忌
挺起腰骨被負評練勇氣
挺起胸襟任未來不似預期
大不了死 亦不會避
念力能做武器 滴汗能做武器
新聲音慘遭攻擊有了準備」
所以,當我們看到姜濤在表演舞台說出「香港加油」,看到柳應廷在訪問裡公開談及何桂藍,在這個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的時代,都會讓人覺得已經很不簡單。

經歷過去兩年,對於那些曾經喜歡過的偶像們,失望之外亦只有失望,再對明星心存幻想,或許有點痴心錯付,但筆者還是衷心希望,此刻戴著偶像光環的MIRROR成員,在發展多方面的才藝之餘,也能繼續做一隊值得香港人支持的男子組合,讓那些離棄本地樂迷的人知道,香港樂壇不會死。
引用其他網友之前的留言,「希望十年後MIRROR仲會大大聲聲、挺起胸膛咁唱呢首歌(WARRIOR)」。香港流行文化改朝換代,只要「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」的MIRROR,往後能夠繼續站在香港人這邊,筆者都會一直支持下去。
祝願三年前被看扁的MIRROR,三年後在各方面的成就,都能更上一層樓。
.
【延伸閱讀】女團COLLAR出道作,從《Call My Name!》延伸的軼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