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迷失東京》應該算是筆者很喜歡,而且看得最認真的一部電影。
2003年上映的電影,蘇菲亞哥普拉執導的《迷失東京》,深刻地描寫城市人的孤獨感。故事講述過氣美國影星Bob(Bill Murray 飾演)為了豐厚利潤,來到東京拍攝「SUNTORY」威士忌廣告,與陪同丈夫來到日本工作的Charlotte(Scarlett Johansson),在酒店相遇並成為互相談心的對象。

兩個來自異鄉的人,對婚姻狀況與前路同樣感到茫然,在那段短暫的東京時光,還要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,兩顆寂寞的心就此遇上。
雖然男女主角都各有家室,卻總是無法跟伴侶好好溝通,身在異地更倍添寂寞,但原來建立關係的方法無須太複雜,簡單地聊個天南地北、到處閒逛和唱K,足夠打開彼此的內心。

記得在外國讀大學時,其中有份功課是要選取某部電影,然後看看裡面的音樂,怎樣配合電影的主題。
題材是有趣的,不過寫幾千字英文,始終是件痛苦的事情,所以必須選擇套自己很喜歡,而又夠大眾化的電影,以確保不會寫得太差,結果筆者揀了《迷失東京》。
當時為完成這份功課,特地到圖書館借閱劇本來看,最近也找回一份當年的筆記,原來mark低了配樂與情節在片裡出現的時間,所以即使事隔多年,對這部電影還是印象深刻。

後來,也真的買了這張原聲大碟。在無眠的夜晚,找來唱片點播,一臉茫然地躺在床上,思考生存在世的意義,就像電影裡Bob和Charlotte所感受的那份孤獨。
很喜歡裡面的兩首插曲《More than this》和《Just like Honey》,硬要挑選一首的話,會偏好前者多一點點,因為很喜歡這句「More than this, you know there’s nothing, More than this…」的歌詞。
兩個在異地因為迷失而結緣的男女,當中存在著的那點曖昧,卻又明知不會再進一步的關係,男主角Bob在卡拉OK裡,在女主角Charlotte身旁唱的《More than this》,就完全將這種感覺呈現。
.
《迷失東京》的最後吻別,在說些甚麼?
回看當年筆者的功課,提到在《迷失東京》的原著劇本裡,Bob所唱的是另一首《I Fall to Pieces》,只是到了臨場拍攝的時候,導演和演員商量過後,才改用了Roxy的《More than this》。
其一是因為他們都喜歡這隊樂隊,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,覺得後者會更加適合電影的意境。
原本選用的歌曲裡面,有句「I fall to pieces, how can I be just your friend」,《More than this》的歌詞比起來,就顯得較為含蓄,也帶給觀眾更大的想像空間。如此的欲言又止,也間接令片尾兩人互相擁抱,然後耳語的場面成為經典。

片尾的最後一幕,Bob坐的士離開酒店,途中偶然看到Charlotte的背影,於是落車跟對方擁抱並耳語一番,然後彼此作最後的吻別,也是兩人相識以來最親密的接觸。
《Just like Honey》的電子音樂響起,將迷幻的感覺帶到最高點,然後鏡頭映著公路旁的風景,代表Bob和Charlotte返回各自的生活, 從此也可能不會再見…
即使不再見面,但這份在異鄉的回憶,卻成為他們的秘密,就像Bob和Charlotte的耳語,永遠只有他們兩個知道。也因為現場太嘈雜的原因,令這句耳語成為觀眾的謎團,但卻反而令電影更加特別,維持那份神秘感。
透過數碼技術,後來演繹出以下兩句對白: 「Don’t let my leaving got in the way of our friendship, okay?」 ,以及「I have to be leaving, but I won’t let that come between us, okay?」。

不過無論這些推測是否真確,效果的確不如現在看到的版本般震撼。
又話說,當年因為沒有頭緒如何要以英文落筆,於是索性先寫個中文的草稿版,再慢慢翻譯過來,現在的這篇內容,其實大部分也是取自當年的那份草稿呢。(笑)

.
支持創作,追蹤訂閱Patreon:https://bit.ly/2RIBZ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