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「放下」的主題,在廣東歌時有出現,但陳明憙歌曲《放下的頻率》特別之處,正如它的歌名所示,以調教頻率來比喻放下的過程,頗為有趣。
經歷《聲之靜》的探索內心,《生之靜》與世界共生,以及早前《多謝恐懼》學習與自己相處,陳明憙音頻治療單曲系列的第四首,談及每個人日常總會需要面對的「放下」。

以頻率比喻放下的過程,筆者覺得之所以傳神,一方面是很能呼應歌者的音頻治療系列,另一方面也在於這個調教頻率的經過,就像我們聽收音機需要慢慢tune,才可清晰聽到廣播電台正在放送的內容。
「如頻率 無可接通
拉扯到底 多盲目 都沒作用」
想要好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過程同樣需要如此慢慢調教。

.
將身心靈融入音樂,以頻率比喻放下
.
關於這首歌,剛好最近與友人閒聊時,席間也有提起。話說疫情以來,彼此都沒怎麼見面,近來相約,得知這位素來喜歡唱作歌曲的朋友,原來有段時間放低了音樂,因找不到甚麼突破點而有點迷茫。
最近再次玩音樂,就以身心靈的方式創作歌曲,治癒他人的同時,也給自己一點療癒作用。
聽他這麼一說,就想起陳明憙這個音頻治療的四部曲系列,連隨向這位友人推介,很高興得知對方聽過後很喜歡,亦表示這是自己希望朝向努力的目標之一。

近年來,身邊都有愈來愈多朋友,會主動講起身心靈的話題,或是關於冥想,或是關於禪修,有時也會談及與之相關的紀錄片。
不過,要將這個主題以音樂的方式表達,甚至融入廣東歌的元素呈現樂迷,感覺也非容易事。在期待友人圍繞這個方面的後續創作之餘,也更感陳明憙音頻治療系列的難得與獨特之處。
正如之前的幾首歌,陳明憙也將不同音頻治療樂器融入其中,今次在《放下的頻率》所選用的,是來自「水晶缽」的樂器聲音。今次Jocelyn錄下了最易碎的水晶缽 聲音。演奏這樂器跟放下的過程一樣脆弱,如我們願意在傷痕滿身的情況下把心打開,交出足夠溫柔和耐性,就能找出那清脆的療癒頻率。

以這種相當易碎的樂器來演奏,帶出放下的過程亦如樂器般脆弱,這種連結也令歌曲更具意義。
或許也是這個原因,聽陳明憙的音頻治療系列,第一次往往都會先被編曲與旋律所吸引,之後才再細讀歌詞內容。
另外也想分享的是,反覆聽過幾次這首《放下的頻率》,隨之想起另外兩首廣東歌。有趣的是,兩首歌同樣也是「XX的XX」,分別是柳應廷今年推出的《自毀的程序》,以及陳柏宇舊作《親愛的仇人》。
【2022廣東歌】柳應廷《自毀的程序》:見山水不似,山水枯乾了
雖然歌詞流露的情感不盡相同,不過兩者都有圍繞「放下」的主題,由此再作延伸。大家有興趣的話,除了順著次序去聽陳明憙的音頻治療系列外,不妨也可將以上提及的三首歌串連起來,看看會否讓你想起那個只屬於自己、關於「放下」的故事?
.
收集「放下」的故事,連結到更廣闊的世界
.
作為歌手與音頻治療師的陳明憙,最近亦聯同六位本地藝術家,在上環的「Major Pop Art Gallery」,舉行了圍繞這首歌曲的小展覽,作為「二月溫柔」藝術節的其中一個節目。
【廣東歌遊香港VLOG】Ep.03|上環西街|「放下的頻率」展覽(會員限定內容)

去年開始,他們在不同咖啡店設置「放下的頻率回收盒」,收集大家覺得放不下和很想放下的事情,由此收集得來的數百個故事,再被轉化成聲音、影像、畫作、照片等展出。
本來只是單靠自己的想像,感受展覽會場裡的各件展品,不過到訪參觀那天,剛好陳明憙也身在展場,並邀請大家聆聽她的導賞分享,聽罷對每件藝術品背後的構思,感覺又多了一點了解與共鳴。

頗有印象的是,陳明憙提及邀請幾位藝術家,從《放下的頻率》各自挑選喜歡的歌詞。以為大家都會挑選副歌的段落,但難得每個人的選段都不盡相同,筆者自己最喜歡的一句,則是「如頻率 無可接通/拉扯到底 多盲目 都沒作用」。
雖然「放下」的主題看似比較沉重,不過現場展示所收集得來的內容,並非只有情感世界帶來的傷感,有的內容也令人會心微笑,例如有人寫道,「我最放不下的,就是沒能成為百萬富翁」。
除了展示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外,展覽會場也可聽到陳明憙的新作《Timeless》,將過往旅遊收集回來的聲音,融入音叉和缽的療癒頻率,稍後應該就會聽到新歌的完整版本吧。

在展場逗留了好一陣子,看著聽著每件因歌曲衍生而來的藝術品,感覺能夠將一首歌轉化成不同媒介,將《放下的頻率》連結到更廣闊的世界,相當難得也不簡單。
【展覽遊蹤】重遊「Alone Together」畫展——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,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