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來慚愧,在筆者前往荷蘭旅行之前,其實只略聞《安妮日記》這本文學鉅著。
即使是參觀Anne Frank House,本來也只因為這個館的休息時間比較晚,才會趁有點空檔時間,抱著順道參觀一下的心態進內,後來發覺這個展館,可能是最為筆者帶來啟發的地方。

【2023旅遊好去處】荷蘭自由行深度遊,來一趟音樂文化藝術之旅
身為猶太人的Anne Frank,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只有十來歲,為了躲避納粹德軍的屠殺,跟家人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這間小屋,也是Anne Frank House的所在地。
沿著屋內狹窄的樓梯參觀,再幻想著這位小女孩,當時那種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活著的心情,即使屋內如今已經風平浪靜,但心裡還是會因此有種悸動。
至於影響後世不少人的《安妮日記》,記載著這位夢想成為作家的小女孩,在躲避期間的心路歷程。

跟其他文學作品不同,這本《安妮日記》沒有結局,又或者應該說,寫完書內的最後一篇日記後,Anne Frank就被納粹德軍捉走,結局殘忍卻是活生生的事實。
想到70多年前在這個空間,發生過這樣的事情,那刻的感覺同樣很真實,臨離開Anne Frank House前,看到展板上寫著這麼的一句:”All her would-haves are our opporunities.”
《安妮日記》之所以傳世,大概也是這個原因。那些她無法實現的願望,那種她無法得到的自由,卻是活在當下的我們所能追求的,也提醒著我們生存的意義,到底是為著甚麼。

雖然筆者還未完整地看完《安妮日記》,不過這位女孩的故事和生平,偶爾還浮現在腦海。後來某日翻開家裡的琴譜,才後知後覺地發現,原來王菀之以她這位安妮的故事,創作過《安妮.法蘭克》這首歌。

其實之前隱約也聽過這首歌,只是沒有深究背後的意思,然後當再聽到「明知/明天一切都會走/仍不捨的眼眸」時,有點傷感,但想到喜歡寫作的Anne Frank,最後也因為寫過這本日記,一代一代的影響著後世,在天之靈的她,也許會得到安慰吧!

.
喜歡內容或想支持更多,也可點按以下連結追蹤/訂閱,讓本人繼續經營這小小藝文平台,感謝各位
👉FB:講樂·過路人|
👉IG:cantokid1412|
👉Patreon:過路人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