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前看過黃浩然執導的《點對點》,很喜歡電影裡的本土情懷,於是內心就有個念頭,希望之後每部由這位導演所拍的電影,自己都能走進戲院,購票支持一下。
入場觀看導演新作《緣路山旮旯》,也是為了延續這個「傳統」。

.
緣路走遍山旮旯,回到社區情懷
.
比起前作《逆向誘拐》,這次導演彷彿又回到《點對點》的地道,透過宅男主角阿厚(岑珈其 飾)的「桃花期」,講述他與五位居住在山旮旯地方的女生,展開數段像霧又像花的情緣,以鏡頭帶觀眾到平日甚少踏足的偏遠之地。
【影視雜談】改編自移民港人推理小說,港產片《逆向誘拐》登陸日本(附詳細觀後感)
.
觀乎看過優先場的觀眾迴響,以及身邊已看這部電影的友人所述,反應其實也有點兩極,個人覺得這些落差,是來自觀眾入場前抱懷的不同期待。
就筆者而言,入場觀看這部電影的原因很純粹,其一支持對香港有心的導演,其二是看看電影如何將香港的山旮旯地方,例如沙頭角、下白泥、大澳、荔枝窩以及澄碧邨等,融入故事之中。



至於劇情,倒不是太過在意,畢竟要令觀眾信服一個宅男,可以在一年之間得到五位女生的歡心,本身已非容易,而且這五位女生還要各自住在極其偏遠的地方,在現實生活發生的機率之低,可想而知,因此劇情是否合理合邏輯,這些皆非筆者最為關注的元素。


.
同住藍田長洲的緣分
.
反而想說一下的,是自己入場欣賞這部電影的第三個原因。
正如上文提及,自己很喜歡《點對點》這部電影,箇中理由,除了在於戲裡散發的本土氣息外,還因為看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成為場景之一,其中「藍田站」的畫面,更不時穿插於電影鏡頭。

關於這點,其實之前已曾撰文詳述,就不贅談。(可點擊以下連結閱讀全文)
【影視雜談】重溫本土情懷電影《點對點》,各種小發現與唏噓
.
後來得知導演原來也曾住過藍田,就好像更加明白電影會在這裡取景的原因。亦因如此,導演在新作裡也包括了藍田的元素,兩間地區名校「聖言」與「藍田聖保祿」,都佔據著頗有份量的位置,據說靈感也是來自導演本人的經歷。
除了同樣住過藍田外,自覺與導演有點緣分的,是得知導演原來也是個長洲人。

話說筆者小時候也住長洲,後來長大一點才搬出市區,但現在偶爾都會返回長洲探望親戚。同時住過藍田與長洲,這個配搭出現的機率,感覺亦如阿厚認識了五位居於山旮旯的女生般,應該算是比較少有,因此當這次在戲院,看到導演在尾段加入長洲的場景,份外覺得親切。
.
阿厚居住「康盛花園」有故講
.
另外不得不提的場景,還有主角阿厚居住的將軍澳康盛花園。說來有趣,康盛花園跟本人沒甚麼關係,卻是女友小時候居住的屋苑,想不到居然又會以這種方式,出現了在導演的新作裡,觀影時內心不禁「吓」了一聲,心想,有冇咁橋呀!(笑)

明明全香港有那麼多屋苑,為何導演會選了這個不算起眼,位置也不算太方便的康盛花園呢?
筆者觀影看的場次,導演剛好前來參與了映後分享,並開放台下觀眾隨意發問。
以往筆者都只會坐著聽其他觀眾提問,不過這次看畢電影後,實在很想知道上述問題的解答,就舉手向導演問了這個可能有點無聊,但自己很想了解背後構思的問題。
記得導演當時的分享,大概是說(可惜忘記錄音,否則可以原句節錄XD),阿厚的角色設定是任職IT,工作地方圍繞觀塘一帶,因此鄰近九龍東的居住地會比較合適;加上阿厚的年紀設定為28歲,算起來其出生前後的年份,就是貼近九十年代初,而康盛花園正是當時落成不久的(私人參建)居屋,於是導演就順理成章地,把阿厚的父母「搬」到這個屋苑。

亦因如此,最後才會出現阿厚決定遷離康盛花園,搬到長洲居住的那一幕情節,至於具體原因何,就不在此劇透,但這個「從康盛花園搬到長洲」的構想,彷彿是把自己與女友小時候的居住地串連起來,自覺相當有趣。
單是以上幾點,就已令筆者觀影時找到不少趣味,所以電影好看與否,在個人加上這麼多感情分之下,實在很難再客觀評論,是要讚賞抑或批評,留待觀眾入場自行發掘,個人則很期待,導演的下一部新戲,又會走到香港哪些地方取景就是了。
Klook.com
.
🙇♂ 歡迎追蹤訂閱,支持內容製作
👉FB:講樂·過路人|
👉IG:cantokid1412|
👉Patreon:過路人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