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歡聽廣東歌的人,背後總會對此帶點情意結。來自廣州的粵語歌愛好者,年前於社交網絡平台開始「年粵日」專頁,從最初為興趣寫文章作分享,到後來舉行展覽、籌辦音樂會、推出著作《那段年粵有多好》,縱使形式不同,但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將粵語流行曲一直推廣下去。
.
與粵語歌的緣份
談及如何與粵語歌開始結緣,有份參與訪問的幾位「年粵日」版主,說起與粵語歌邂逅的緣分。「我(Clover)與 Man 仔是中學同學,雖然我們是在大陸讀書,但班裡比較多外來生,中學時代寧願戴耳塞聽歌也不聽書,當時喜歡的是側田和 Twins,直到現在也會 keep 住聽,像最近喜歡的就有黃妍和洪嘉豪。」
「年粵日」這個名稱,易入腦之餘亦語帶雙關,無論何年何月何日,總有粵語歌能道破心境,就如他們在每篇文章的 hashtag 所寫:「哪個時勢能沒有粵語歌」?

回想 2014 年開始營運的這個專頁,Recole 說「年粵日」的命名背後也有段故。「開設『年粵日』之前,我們有過另一個平台,可惜被立心不良的人盜用。後來我們再開個新平台,最初想起的名字都是跟『粵』字有關,但一直都覺得不夠好,『年粵日』這個名稱,是現在已離開的女生想出來,卻很有分分鐘需要廣東歌的意思。」

提到廣東歌,絕大多數人都只會認為,它是代表香港的粵語歌。的確,佔據廣東歌最大比例的,是來自本地樂壇的音樂,但出身廣州的「年粵日」版主們,認為當地的粵語音樂,其實也反映著若干的廣東歌文化。
「其實廣州音樂的處境很尷尬,雖然受眾似乎很多,但論題材和質量都不及粵語歌,聽開國語的又沒有必要聽你,所以我們推廣的廣東歌平台,最理想是能夠從粵語人口的方向一起來做。」

.
堅持日復日去寫的動力
以文字作為主要媒介,是「年粵日」的特色之一,成員之間輪流寫文抒發分享,堅持日復日去寫的原因,除了蘊含著對粵語歌的感情,也在於想將它們推廣普及的心。
「IG 較少這類平台,我們的特色就是要文字。其實『年粵日』的文章並非樂評,而是以聽眾角度作很個人的分享,一路寫來,也感覺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。」

透過文字與讀者交流,是推動他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。除此以外,過程裡讓他們感到驚喜的,還有那些本以為遙不可及的歌手和音樂人,原來會反過來讚好和追蹤他們的文章。
「這裡並非要做權威的抒發平台,想不到也會吸引他們 follow,像陳詠謙曾經說過:『你哋係第一個估到我諗乜』,謝安琪也試過直接 inbox,這些都沒有想過。」

.
【延伸閱讀】「文化過路人」廣東歌系列文章
.
目標成為宣傳推廣的平台
作為分享粵語歌的平台,隨著累積起來的讀者群愈來愈多,「年粵日」亦希望從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年前曾經在廣州舉行粵語歌展覽,甚至籌辦第一次音樂會,目的旨在嘗試從民間的推廣平台,發展成官方認可的宣傳單位。
「一開始沒有人告訴你該如何做,但規模漸大,開始會有使命感,除了推介大家熟悉的歌,也想讓更多人認識到好聽的 sidetrack。我們也會透過平台接觸廣東歌手,推介他們的歌曲之餘,也想作為宣傳新歌和推廣演出的平台。」

要做得媲美吒咤或勁歌金曲(當然是以前的)般的規模,對這幾位粵語歌愛好者來說,或許有點遙遠,但夢想就是要夠宏大,才有實現的價值。從零開始慢慢做起,亦把握廣州缺少這類平台的優勢,「年粵日」正逐點朝著這個方向邁進。
「廣州的優勢是有粵語基因,但相對沒那麼多活動,所以我們就成了所謂的先鋒。年前籌辦音樂會,也是希望讓大家知道,『年粵日』有能力讓別人去認識他們的音樂。」部分歌手像 AGA、Gin Lee 等,如果在內地舉行演唱會,「年粵日」亦是其中一個宣傳夥伴,算是慢慢做出一點成績來。

雖然經營「年粵日」是以興趣行先,但幾位成員都想將興趣做得更認真,文字以外,同樣希望作更多範疇的嘗試。
「看完文字,當中有幾多人會主動再找音源來聽,也是我們所關心的地方。我們希望能做更全方位的嘗試,例如拍攝推廣粵語歌節目、嘗試電台形式、多做實體產物等,讓人感覺到我們的專業。」能夠得到來自馬來西亞和台灣的讀者 inbox,也算是成功將廣東歌推廣開去吧。

.
沒有曲也就沒有詞
常說粵語歌「詞大於曲」,「年粵日」的文章亦多以歌詞的角度出發,不過版主之一的 Recole 覺得,「沒有曲也就沒有詞」,因此絕不存在詞大於曲的情況。
「其實大家還是會聽廣東歌,像我們般以自媒體形式分享亦有讀者,分別只在於聽歌的人,會願意分配多少時間給它。廣東歌的文學性很強,聽者也會容易聚焦於歌詞,但沒有曲哪有詞呢?」

只是,在粵語歌的樂迷心中,詞比曲總是較為受到重視。雖然「年粵日」的成員謙稱自己對作曲沒太多研究,也未必和透徹了解音樂本身傳達的情感,但亦同意聽歌的第一感覺,最入腦的還是它的旋律。
然而,粵語歌的音樂部分經常受到忽略,Clover 覺得是基於大眾對它有著根深柢固的形象。「像鍾舒漫也有節奏感強的廣東歌,但聽眾大多喜歡聽抒情的廣東歌,覺得『廣東歌就應該係咁』。
我自己覺得 Serrini 的《邪童謠》就做得很好,雖然樂迷未必能接受她從《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》、《油尖旺金毛玲》的這種轉變,但我卻很欣賞 Serrini 想為廣東歌形式帶來創新的理念,並努力讓聽眾接受這種曲風改變。」

.
讓「年粵日」成為生活一部分
從 2014 年開 page 至今,默默地在這個平台寫了接近六年,Recole 笑言管理「年粵日」的工作,已經成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— 即使這份所謂的「工作」,是以自己的空餘時間來完成。
「它好像已經跟吃飯、睡覺般融入生活,重重覆覆,有點似機械人的動作,偶爾不知為了甚麼卻又非憎恨的感覺,大概是任務變了義務的感覺。」

Clover 對此亦深有體會,就連看完電影都會為著「年粵日」的這份義務而煩惱。「明明是很 leisure 的事,但散場後卻總是想著甚麼歌跟電影有關;看音樂會時,也會顧慮如何拍到漂亮照片,是會有點壓力。」
一直堅持不斷寫,未必真有甚麼實質回報,仍然要以文字回饋粵語歌,除了內心潛藏的使命感,還在於粵語歌對他們承載的意義。
「有時內心的感情或思緒,未必馬上可以想到甚麼傳遞,廣東歌卻成為了我的表達方式。以前我最討厭寫作,但『年粵日』卻為我在現實世界找回動力。」

.
支持創作,追蹤訂閱Patreon:https://bit.ly/2RIBZP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