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抗逆日常點播】黃耀明《自由之夏》:最後一集頭條新聞,歌者對港人的寄語

最近香港電台開始將Youtube影片大幅刪除,只保留過去十二個月播放的節目,其餘一律下架,令人擔心隨著紀實檔案的消失,歷史也將會被改寫,民間紛紛back up港台節目,趁著下架前重溫並下載。

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節目,是2020年6月已停播的《頭條新聞》,因為隨著新政策的推行,意味從下個月月中開始,香港電台的Youtube頻道,將不再存有任何一集《頭條新聞》。

自1989年開播以來,《頭條新聞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,都以嘻笑怒罵方式反映社會實況,而在去年六月製作的最後一集,特別找來黃耀明在「點.知你」的環節,點唱他當時的新歌《自由之夏》。

黃耀明推出這首由林夕填詞的新歌之時,正值「光州民主化運動」四十周年當天。光州事件在不少韓國電影都曾被提及,例如《1987逆權公民》,《自由之夏》的原曲也是來自這部電影。

四十年前在光州的血腥鎮壓,四十年後與香港的抗爭畫面連成一線。作為韓國民主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光州事件也值得香港人關注。

自由之夏

經常覺得,喜愛韓國文化沒有問題,追捧韓劇或韓流也沒有問題,但如果能多花一點點時間,了解一下當地歷史事件是怎樣與香港連上,自當更好。

畢竟,我們的身份是香港人,而且這些歷史事件,亦是構成韓國文化的重要元素,也是因為有過前人的努力,才會讓今天的韓國流行文化得以百花齊放。

艱難時代,黃耀明的寄語也同樣值得深思。

「我覺得無須跪低哂,或者認哂輸先,我地係繼續可以做好多野,如果法例真係太過惡既時候,我地試下搵唔搵到嗰個罅隙出黎。」

說話有罪,唱歌有罪,聚集有罪,當底線不停被公然挑戰,是否有天連呼吸都有罪呢?

如《自由之夏》的歌詞般,帶著「能令世界改變的初心」,未必真的就能改變世界,但在呼吸也會被當成有罪的那天來臨前,至少應該好好捍衛自己的權利,別因自由被收窄而先行自閹。

(預計將於2021年6月19日被下架)

信有「自由之夏」的那天

在去年的其他訪問裡,黃耀明也曾分享過如何嘗試從極權裡「搵到嗰個罅隙」。

//面對封殺,明哥處之泰然,即使被無情地拒諸門外,卻從沒放棄過與裡面的人作交流之心。「我做不到,不代表跟國內音樂人的交流要停止,尤其在中國內地,要當個對自己誠實的藝術家,很難。」

亦因如此,明哥從不抗拒跟國內音樂人合作-為周雲蓬製作的單曲快將推出,在美加的巡唱亦以自己方式,向被大陸禁聲的歌手表達支持。「我翻唱了李志的《這個世界會好嗎?》。跟我一樣,他的歌曲被下架,巡演也被暫停,但你不讓他唱,就由我來代他唱。歌迷本來不太熟悉,但聽完都很感動,也是讓音樂繼續流動傳播的方法。」//

.

筆者的確曾經也有種想法,覺得與身於極權裡的人民,講多句都嘥氣,但這種拒絕交流的「二分法」,卻同樣代表放棄嘗試吸收他們好的一面,變得坐井觀天。

所以當聽到黃耀明說,即使自己被打壓、被滅聲,仍然想方法要讓城裡的聲音得以流動傳播,對筆者來說也頗有啟發。

在這個《頭條新聞》的簡短訪問裡,黃耀明也說到從當年簽訂《中英聯合聲明》,經過六四九七直到今時今日,自己一直活於樂觀與悲觀的矛盾之中。

自由之夏

對香港前景感到悲觀,固然是人之常情,莫講未來十年,三個月後的事也難以預料。

但有時反而又會覺得,既然抱懷悲觀與樂觀的心態,也無法改變任何事情,未來亦充滿著變數而沒法預料,那麼最重要的就是當下。

簡單一點,先做好眼前應該做好的事,再想其他,也是其中一個選項。

最終可能成功,可能失敗,可能一切只是個夢,但信堅定頑強的信念,以及所有被埋藏的真相,是永遠不會灰飛煙滅的。

最後,以《自由之夏》的歌詞與同路人互勉。

「能令世界改變的初心不變
你我都未枉命中這一戰
會看到那天
要看到那天
我信有那天」

.

支持創作,追蹤訂閱Patreon:https://bit.ly/2RIBZP

喜歡內容或想閱讀更多,每月一杯咖啡的價錢,可讓本人持續深耕細作,經營這小小藝文平台,感謝各位。七天免費試閱連結👇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