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展覽結束前的周末,來到波蘭畫家Mateusz Kolek的個人畫展「Alone Together 2022」。
很喜歡那些畫作,也很喜歡Alone Together的主題,自覺與此亦有點緣分。

話說三年前的2019年,在StoryTeller舉辦「Alone Together」的展覽前夕,有機會跟這位波蘭畫家訪談過,後來又有機會從他的畫作出發,撰寫相關的短篇故事。
.
或許這位波蘭畫家並不知道,但當時跟他訪談的時候,對他說的這句話很有共鳴。
「像那些交友程式,若不合自己心意的話,每天都可以有其他新選擇,不似從前般尊重每段關係。城市人之所以感到寂寞,原因大概也在於此,大家都不太著意關係的經營,情侶間遇到問題就選擇分開,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。」

並非要否定交友程式的功用,事實上亦有朋友因此而共諧連理,說到底,最重要還是如何看待彼此關係的心意。
Alone≠Lonely,一直都如此覺得,如非自覺合適的人,給你一百個也沒用。
「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,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」。來自台灣歌手阿桑《葉子》的這兩句歌詞,是當初聽過畫家的分享、看過他畫作後的第一感覺,所以也用作了該訪談文章的開首。

至於那次展覽的畫作系列,稱作「Things I’ve Seen But I Didn’t Have A Smartphone」,這位波蘭畫家在訪問裡就曾說過:
「當視線整天都望著手機,周圍的很多事情都不曾發覺。即使初次來港,我也沒有帶備智能手機,身上沒有翻譯器或地圖,看到有趣的風景就記在腦海,然後再以另一種角度,加點自己的想像畫下來。」
.
後來,那篇訪談文章意外地接觸了很多讀者,其中有個留言,自覺相當有趣:「寫這篇還不是需要一直看手機的人才會看到」。
其實也沒說錯。或許,這也可算是現今都市人的一點悲哀?

事隔三年,這位波蘭畫家再次舉辦展覽,以畫紀錄大城市裡每個看似孤獨的瞬間。
在會場翻閱畫家首本出版的個人作品集《Alone Together》,讀到他提及了家鄉克拉科夫的部分。

原來,之前他沒怎麼畫過自己的家鄉,原因反而正正在於對香港街頭面貌的熱愛,讓他有點糾結於該抱甚麼心態來刻劃自己的家鄉。
以往只單純喜歡他的畫作,喜歡箇中的「Alone≠Lonely」概念,卻沒從這個層面想像過創作者的心情,尤其在此離散年代,「家鄉」彷彿又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與解讀。

三年之間,很多事情都有所改變,但重臨這位波蘭畫家的展覽,看到會場展出的舊作原稿,與他在疫情期間的新創作,感覺有如從旁默默見證畫家的變化,也似見證主辦單位從StoryTeller到ZtoryTeller的革新。
2019,2022,世界翻了幾翻。
在變幻莫測的時代,慶幸看到某些東西仍然未變,慶幸能與某些人仍然同行,這是觀看展覽後的最大感覺。
.
【展覽遊蹤】M+文化博物館——狹縫裡的藝術自由,抑或粉飾太平的假象?
.
🙇♂ 歡迎追蹤訂閱,支持內容製作
👉FB:講樂·過路人|
👉IG:cantokid1412|
👉Patreon:過路人|